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一章 考校 (第2/2页)
铃去否认,再说,他也没在少年眼中看到恶意。 他反倒是对谢喻舟嘴里的胡爷爷比较有兴趣:“你也认识胡以仁?哦是了,你应该和映欢丫头是同村人。” “映欢丫头?”谢喻舟惊讶:“老丈认识内子?” “你与映欢丫头成亲了?”终于轮到苏杜若发出惊呼声。 “成亲不过五日。”至于成亲的理由谢喻舟没说,毕竟冲喜也不是什么愉快的事。 苏杜若十分有眼色,没有多问。只说:“真是无巧不成书,看来我与你们夫妻二人颇为有缘。几个时辰前……” 苏杜若把方才在街上的事对谢喻舟复述了一边。 谢喻舟听的心惊肉跳,她一个小姑娘居然敢和这种穷凶极恶之人对上,看来自己吩咐她小心的话全然被她抛在脑后,不过小姑娘也比自己想象中的机灵。 再听到戚映欢告诉苏杜若小稻村就是桃选村时,他微微失神。 居然如此阴差阳错,历史的轨道已经开始偏移,上辈子苏杜若可没有寻到胡大夫。 说完苏杜若和戚映欢的遭遇,苏杜若语气变得严肃了些。 他问谢喻舟:“小相公是读书人?” “是的,今年已过府试。” “哦,那就是童生了。”苏杜若问:“老头我年轻时也读过书,现下正好无事不如考校你一番?” “苏爷爷请说。”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何解?”苏杜若问。 谢喻舟没有迟疑,便答道:“出自《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乃阐述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之间的关系。研机于心意初动之时,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谢喻舟道。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何解?” “出自《中庸》第十五章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之道从近到远,从低至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错,不错。”苏杜若摸了摸胡子,露出满意的表情。 十二岁的少年,从举止到学识,都让苏杜若眼睛一亮,他不免见猎心喜。 又问了谢喻舟几个问题,苏杜若指点了一些他在学问上的思考。 谢喻舟感觉眼前豁然开阔。 这位传说中三元及第的人物,名不虚传,谢太傅自认为在治学上也算得上是满腹经纶,然而苏杜若却是八斗之才,他自叹不如。 两人聊着聊着忘记的时间,直到戚映欢的到来把两人的对话打断。 下午三点,日头正盛。武陵县的主道上依旧喧嚣热闹。 回村的车程开启。 戚映欢耳边传来苏杜若与谢喻舟的探讨声,这场学问的讨论再度开启。 你来我往好不快哉,她刚开始还能听懂一些浅显的词汇,可是到了后面,她就两眼一黑。 看着两人轻快的表情,戚映欢觉得自己这辈子都不会明白学霸的快乐。 城外的路颠簸,在牛车走了快半个小时候后,戚映欢的面色变得有些难看,中午喝了一大碗馄饨汤加上几杯茶水,她感觉胃液有些翻腾。 正当戚映欢想要干呕之时,谢喻舟递过来一包蜜饯。 戚映欢一愣:“什么东西?” “酸梅子,能止晕车。” 以后尽量少写四书五经,这个资料查起来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