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4章 所谓帝王 (第2/2页)
是符合太祖所定之皇明祖训的。 朱棣起兵之后,手信漠南卫众将,称“你我皆为兄弟同袍,有血战漠北之情分,佞臣在朝,迷惑帝心,以致天下大乱,国有危难,孤遵从皇明祖训而兴兵南下,是为国家之事,愿尔等紧守边疆,勿让蒙元侵袭。” 漠南卫众将皆赞朱棣是心系国家之重臣,不疑有他,也没有进攻顺天断朱棣后路。 这才给了朱棣扫荡河北的机会,朱允炆先后以耿炳文、李景隆为将讨伐,皆未能取胜,无奈,罢齐黄二人之官,信息传至前线,朱棣不得不罢兵回顺天。 你说清君侧,好,我把你要清的人给罢黜了,你还有什么借口? 在打,朱棣手下的兵一定兵变。 按理说,事到这一步,朱允炆你就别闹幺蛾子了行不? 谁知道朱允炆竟然又复用了齐黄二人,并称朱棣为谋逆反贼,革出宗谱,朱棣麾下兵将,皆为同犯! 好家伙,你一下把几万人都推上了悬崖边,那还不跟你玩命? 朱棣去找宁王朱权哭诉,“孤本为清佞臣而兴兵,万不敢做他念,皇帝年幼,偏信奸贼,以致孤被革出宗谱,从此,世间以再无朱棣此人了。” 朱权怜朱棣,要帮朱棣求情,朱棣复请朱权一同起兵,“佞臣在朝,皇帝以不信亲族,不如你我同往金陵,诛杀叛党。” 朱权大惊失色,拒之,被朱棣擒下,“兴兵失败,也是日后才死,今日汝若不从,当速死。” 朱权无奈,只好交出兵权和朵颜三卫的兵符,朱棣大喜,“他日,你我共坐江山。” 朱棣得了宁王八万劲旅,又有朵颜三卫的指挥权,加上河北拉的壮丁,大军一度也有近二十万,南北悬殊差距缩小许多。 朱棣在山东跟李景隆打了几仗,接连取胜,军心大振,朱允炆只好将李景隆罢职,拿回京师,以盛庸为将,盛庸至山东,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以兵力优势遏制朱棣兵峰,战争就此进入拉锯战。 战争一旦拖起来,那打得就是后勤补给了。 朱棣只有河北一地,哪里养得起二十万大军?没多久,军中就开始缺粮,朱棣没辙,只好铤而走险。 “朝廷主力皆在山东,京师空虚,孤领奇军,绕道南下,必一战功成!”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朱棣神兵天降南京,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开金川门献城投降。 至此,靖难一战以朱棣大获全胜而告终。 在整个过程中,朱允炆失败了无数次,而朱棣却仿佛有天助一般一帆风顺。 但凡朱棣有一丁点的失误,他的造反都是必然失败的。哪怕最后打到了南京城下,没有朱橞、李景隆两人卖国,朱棣也不可能打进南京,一旦变成攻城战,南京城高河阔,朱棣没有几个月断不可能打进去。 都不用几个月,最多十天,浙江、湖广的军卫就会得到消息,顷刻间可以拉起一支二十万的民兵勤王。 他朱棣,必然死在南京城下。他是不能退的,造反者哪能退。 一旦后退,他拿什么来养活他的大军。 到时候,不战自溃!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朱允炆虽然历史记得不甚贴切,但对于这件明初最大的事变还是有些印象的,所以,他不需要什么雄才伟略,他只需要不去犯历史上朱允炆犯的错误就可以轻松的战胜朱棣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他朱棣在会打仗,比得上兵仙韩信吗? 韩信能逼死楚王,却在刘邦面前只能饮恨未央,无力回天。 大义虽然看不见,但真的太重要了。 朱允炆做的每一件事都在无声无息之间把朱棣所有的出路给慢慢堵死,犹如温水煮青蛙一般,等朱棣什么时候发现不妥时,他已经成了砧板上的鱼肉,便是想奋起一搏,也只是徒增笑料了。 既然最大的麻烦即将被解决,朱允炆也就开始着眼更遥远的事情,他是皇帝,他的心胸要能够容纳下日月山河,又怎么会,容纳不下一个朱棣呢? 他的敌人,只有大明疆域外面那些邻居! 所以,他需要朱棣活着。即使,这辈子朱棣都不会为他打一场仗,朱棣也得活着。 只谋一时者,不配为帝王!